Photo: Getty Images

如果有一位總統、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以及一位有史以來數一數二暢銷的作家,異口同聲將他們的成就歸功於一項祕訣,閣下會想如法泡製嗎?那個祕訣會不會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情了?確實,你我可能每天都在做。尼采寫道:「散步時浮現的想法才珍貴。」美國前總統湯瑪士.傑佛遜則說:「走路是最好的運動,要讓自己養成長距離步行的習慣。」英國作家狄更斯更一反作風,簡潔扼要地指出:「若我無法走得又遠又快,我想我會直接爆炸並死去。」

什麼,閣下還不動如山在看這篇文章?起來走走吧!走路是激發創意的妙法,而且不光這三位大人物如此主張,研究人員也找出了走路和催生點子之間的許多關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發現,受試者走路時比坐着的創造力多出81%。當他們先到戶外散步(不是上跑步機),再坐下來從事創意工作,能夠做出最別出心裁、最優秀的比喻。再舉一位名人為例:美國小說家寇特.馮內果日常寫作的流程,包括上午10點左右休息,離開書房去散個步,接着游泳,然後再回去寫作。我相信這不只是習慣,更是他刻意為創作安排的必要元素。

走路是動態的,這一點顯然是關鍵。我們可能聽過「鍛鍊創造力」的說法,這是把大腦比做肌肉。身體的活動會激發有助於創造的腦力,這正是走路可滋養創意思考的確切原因,而且不論帶着狗、結伴,或者獨自散步都大有裨益。

然而,風景和流汗差不多同樣重要。全美人類活動模式調查顯示,美國人有87%的時間待在室內。待在室內就容易停滯,停滯就沒有活力,沒有活力就不會好奇或創造。

透過散步打破原有的生活規律,可以催化出對問題和任務的新見解。 如果想敞開心胸看見新的可能,必須跨出習慣的環境和舒適圈,跨出門就可做到。可以到樹木蓊鬱的附近走走,或到公園看看悠哉散步的人們、聽聽蟲鳴鳥叫。即使走在熱鬧的街道上,聞到小吃攤飄來的香味,看到孩童所指、自己不曾注意過的建築,也會讓自己的大腦不禁神遊。

當環境改變,我們的腦子會更賣力處理資訊,因此行於戶外會培養我們從環境中獲得想法與吸收新視角、聲音、氣味、味道的能力。1982年問世的森林浴,在日本是常見的放鬆和療癒之道。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森林裡走路可紓解壓力,由於效果極佳,森林浴甚至已成為日本政府認可的一種政策。但我們無須住在森林附近,也可獲得森林浴對心理的益處。有項研究以一群健行者為對象,發現當人們沉浸在大自然裡,暫停接觸各種媒體和科技,可提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足足50%。

因此,與其設定健身目標,何不設定創意目標,並從走路開始?接下來四個星期,不妨多親近周遭的環境。關掉手機,給自己一個機會融入世界,聽聽旁人的對話和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留心人們的行為動作,觀察太陽映在水漥裡的倒影。走起來,不要只是為了運動。走起來,為了充滿驚奇的世界。

聽名人談步行

每日飯後走數千步,是養生家第一祕訣。
政治家 曾國藩

我最寶貴的思維及其最好的表達方式,
都是當我散步時出現的。
文學家 歌德

散步可以養神。
養生家 曹慈山

散步能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
不斷運動,腦力才會開動起來。
思想家 盧梭

輕微活動如散步,是一種「主動休息」,可以調換腦子活動區域。
生理學家 蔡翹

(202101-87-89)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