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 Images

大約1.6%的人會在人生的某些階段被強迫症纏身。這種精神疾病最嚴重時,有可能摧毀患者的各種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不幸的是,許多病例並未得到確診和治療。

簡單說,強迫症患者面對充滿焦慮的擾人想法(強迫意念),通常會試圖透過重複行為(強迫行為)加以壓抑或消除。單憑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就可診斷出強迫症,但兩者經常連袂出現。要被判定為患者,一個人的強迫意念或行為必須有顯著的耗時性,令人痛苦,或者造成身心損害。

強迫症的具體內容因人而異。有人可能害怕忘記關爐火;有人可能擔心周遭環境的清潔;還有人可能苦於自殘念頭縈繞不去。強迫行為通常是針對這些想法而起的一連串非理性或過度的反應。例如,有人可能會有規律地重複「出門、回家、檢查爐火」的循環三次後,才能進行日常活動。

強迫行為只能暫時緩解深藏在其背後的焦慮。相較之下,認知行為療法則是鎖定問題根源。藉由面對面以及視訊會議,協助患者重新詮釋擾人的念頭,並改變應付它們的方式。然而,許多治療師並無強迫症相關的培訓或經驗,找到有此方面專業背景的人很重要。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讓人在現實生活或想像中,漸進暴露於執念的情境下。這麼做的目的是讓患者習慣它們,而且親身體驗即使不做那些強迫行為,相關的焦慮最終仍會消失。這種療法稱為暴露與反應抑制法,誠如名稱所示,常常不是很容易:20%的患者會提前終止治療。

話雖如此,許多堅持認知行為療法的人獲得的效果是明顯的。英國的強迫症行動協會發言人奧莉薇雅.班博表示:「給患者強力支持可以幫助他們堅持到底,聆聽治療成功的故事可以產生激勵的作用。」

藥物治療也有幫助: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的強迫症患者,高達六成症狀得到改善。每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都不同,所以不妨多試幾種再判定對自己是否有效。如同其他藥物,必須權衡其好處以及所有可能的副作用。

雖然研究人員正在測試可能的第二線療法,例如腦部深層刺激,但仍缺乏足夠的證據證明是否適用於強迫症。如果認知行為治療(不論包含藥物治療與否)未能改善病情,目前的建議是考慮更換治療師。「聽起來很令人沮喪,」班博表示,「但接受多種療程很普遍,也很正常。」

首次接受認知行為療法而失敗的原因很多,從與治療師的關係不甚理想,到治療師缺乏強迫症的專門知識及技術都是。請別失望:把強迫症控制到不再干擾日常生活的程度,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CRD1911-20)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