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記憶,你會是什麼樣子?記住過去發生的事,藉此決定下一步,這種能力有多重要?答案:記憶與呼吸和吃飯同等重要。
因為記憶是構成人格的基礎,並賦予生命意義,所以弄清楚記憶怎麼運作,在任何社會、對任何人來說,本應是頭等大事。
然而事實是,不論智商或教育程度,大多數人對記憶所知甚少。心理學家丹尼爾.西蒙斯以及克里斯多夫.查布里斯曾進行一項研究,讓我們看到一些真相:他們向普通受試者與記憶研究專家提出一些與記憶相關的簡單問題,然後比較普通人與專家的回答。結果顯示,普通人對於記憶的認識與實際相去甚遠。例如,「你的腦袋裡有架『攝影機』嗎?」這題,有63%的普通受試者表示強烈或大致同意,認為人類的記憶「就像一台攝影機,準確地記錄我們看到與聽到的事件,可以日後回顧與檢視。」
然而,沒有一位專家(0%!)強烈或大致同意記憶運作就像攝影機的說法。當被問及「有自信的證詞一定是準確的證詞嗎?」時,有超過37%的普通受試者強烈或大致同意,認為「有自信的目擊者證詞應足以證明被告有罪。」但在這份研究中受測的專家中,沒有一位強烈或大致同意這一觀點,且有93.8%強烈反對。
那麼記憶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喜歡把它比喻為在你大腦深處某個地方,一個坐在營火旁的老人。他出於好意想幫忙,卻不會像巫師那樣透過時光門讓你看到自己的過去。他能做的是跟你說故事。就像所有厲害的說書人,他注重衝擊力、效率、功能性以及清晰度,並依次對故事進行編輯。他告訴你的,是他認為你需要知道的事。
有時,他甚至為了渲染故事而加油添醋,不管是否準確。或者,為了不讓你感到痛苦或羞愧,老人可能會故意省略一些東西。他也常常會犯無心之過。有時他漏掉一些重要的東西,只是因為糊裡糊塗或草率馬虎。他甚至可能在無意中納進了不準確的訊息。或許你對中學初吻的珍貴回憶,其實神不知鬼不覺地滲入了大學時期的某段經驗,或者多年前某部電影的情節。
換句話說,記憶是聯想與建構—並無連貫性、秩序或理性。它不像電腦硬碟上依據主題或者時間順序排列的檔案。一段記憶如何被儲存、如何連結其他的記憶或概念,未必是務實的或合乎邏輯的。正因如此,某種氣味或聲音,即使當初並不重要,仍然能喚起記憶。出於同樣的原因,經常在我們需要某一記憶時,即使它就存於神經叢林的某處,卻也無法即刻回憶起來。記憶進入我們大腦的方式類似於考古學家和警探利用零碎的資訊—文物和線索—來建構關於過去人與事的故事。
記憶有局限,這一點值得牢記。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人類的記憶不可靠,甚至離可靠很遠。我們的記憶並未演化到能夠準確且詳細地描述生活中各種大小事的程度。大腦並非你的速記員或檔案員。你可能以為可以重現過往,但其實不可能。過去在你心裡或許清晰可見,但你看到的並非個人史實,充其量只是一部紀錄劇情片。回憶時,記憶在給大腦講故事—傳遞過程可能掛一漏萬。
當然,從許多方面來說,人腦仍是一座神秘的宇宙。幸好,我們已知的足以指導我們更明智、更安全地應付日常生活。最好將記憶視為有益的幫手—幫助我們因應眼前、計劃未來的訊息包。它本無法提供萬無一失與過去事實相符的抄本或紀錄。記憶雖可能干擾我們的生活,但多半都運行良好。人類存在了兩百多萬年,之所以能夠生存和興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力運作得夠好。即使在這個資訊泛濫、高度互聯、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依然如此。
(20210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