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是對密集的孔洞或裂縫產生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有可能是人類演化的產物,但網路的傳播會不會逐漸形成一種社會傳染現象?
茱莉亞小時候住在瑞典瑪爾默市,大約11歲時,她有一次回到家,放下書包,一屁股坐進沙發,把電視轉到最喜歡的卡通頻道。螢光幕被一顆卡通人物的大頭給塞滿,那張臉的下巴長著巨大的裂紋。她突然之間覺得噁心想吐,趕忙閉上眼睛,用手摸索遙控器按鈕,關上電視。
此後每隔三、四個月左右,她就會因為看到一些事物而無法忍受,覺得既噁心又恐懼。有時是裂縫,有時則是洞洞或斑點的圖案,或者自然生態節目中海底成群藤壺的畫面。這些畫面會令她渾身發抖,滿頭大汗,最後淚眼汪汪地躺在地上。
有一回,茱莉亞正在講電話時看到某種可怕的東西,嚇得立刻把手機扔到房間另一頭。她認識的人好像都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反應,到底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到了20來歲才開始有答案。那時她住在倫敦,有一天下班後,當時的男友衝進家裡。「茱莉亞!」他喊道。「我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了!」
密集恐懼症是對成群出現的孔洞或裂縫極端厭惡,同時伴隨恐懼、噁心的感覺。或許我們從沒聽說過這種恐懼症,但是沒關係,現在您一定再也忘不了。
心理學界確認會對人們生活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的恐懼症有數種,不過密集恐懼症這種新症尚未被廣泛視為其中之一,甚至對於這到底算不算恐懼症仍無定論。箇中原因在於大多數恐懼症雖然都是極度害怕的同義詞,但有一些似乎不只引發恐懼,還會引起厭惡感。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密集恐懼症基本上只是厭惡感。
若詢問患者第一次發生密集恐懼症是在什麼情況下,答案可謂五花八門,從聖誕樹上的掛球、蜂窩照片、磚牆上密密麻麻的小洞到蛋糕糊裡的氣泡,不一而足。
除了現實生活中的物體,許多人也提到格外容易引發密集恐懼症的圖像,其中最常聽到的是蓮蓬。
皮膚上孔洞所引起的密集恐懼症會比岩石等非動物體的孔洞更嚴重。洞洞疊在臉上則會誘發更強烈的噁心感。
有人認為某些生理或行為上的症狀在增加,與網路不無關係。但許多人相信,那些症狀的根源在於心理,亦即所謂的「心因性病症」。
茱莉亞的男友抓起筆電,在搜尋引擎中飛快輸入,接著從搜尋結果中點開一段影片播放。她才看了十秒鐘便眼淚奪眶,跑出房間。
現在網路上能找到許多影片,供人「測試」自己是否患了密集恐懼症。影片內容通常是一連串能引發這種恐懼症的圖像,譬如蓮蓬和海綿。
茱莉亞冷靜下來之後,思索這代表什麼。「我真的很驚訝,但也有點欣慰,」她說。「別人也有同樣的狀況,讓我覺得安慰。」
唯獨有個麻煩,就是她不能上網搜尋更多資訊,原因在於一搜尋「密集恐懼症」,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會引發恐懼症的圖像。
所以男友代替她搜尋,並大聲唸出找到的資訊。茱莉亞因此發現了臉書上有密集恐懼症患者的兩大社團,她加入了其中之一。透過瀏覽臉書社團,她很快明白密集恐懼症已經滲透到患者生活的各個層面。一些看似平常的圖片或物體(從烤麵餅到煞車燈)都可能在有意或無意間引發這種恐懼,使得患者終日惶惶不安。
一位按摩師告訴我:「某些東西我是不能看到的……假如一位客人的皮膚問題引發我的恐懼感,我就必須請他們離開。」
另一個人寫道:「我一看到『很多』洞洞,手臂上的汗毛就會直豎。我不禁會想,如果一直看著那些洞,我會死的……。」看到任何有「很多帶毛刺突」的東西也會令他們感到不安。
臉書上有一個人說他「老想著昆蟲的卵囊,或者石頭上的洞洞是不是快要狠狠砸在我的眼睛上了……。」另一名成員自述他是個「身高193公分的大塊頭」,卻被一張照片「徹底擊垮了」。
密集恐懼症患者表示,無論在網路上或現實生活中,都有人故意讓他們看會引發恐懼的圖片,想害他們發作。一人寫道:「用小洞洞之類的照片嚇我可不是鬧著玩的,讓我恐慌實在很殘忍。」
對密集恐懼症患者,「洞裡面有什麼?」是個令人思而退卻的問題。
請讀者回想上一次您感覺噁心,噁心到「必須漂洗大腦和洗手方可罷休」的情況。無論那發生在何時,也無論觸發的原因是什麼,你我有共通之處。閣下臉上的表情會和我上次踩到溫熱的貓咪嘔吐物時一模一樣——顰眉,瞇眼,皺鼻,撇嘴。這種厭惡的表情是由提上唇肌所控制,而提上唇肌的運動被視為覺得噁心時獨有的面部表情。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演化出厭惡的情緒是為了避開可能致病的病原體。病原體存在於形形色色的物體之中,從壞掉的食物到有毒的植物,從嘔吐物到屍體。人面對與疾病或腐爛有關的東西時,臉部會本能地扭曲,試圖阻止它們經由嘴巴、鼻子、眼睛進入體內。我們會反胃,啐一句「好噁」,後退避免接觸,是因為不想染上那些東西可能傳給我們的疾病。
這種躲避病原體的反應,現在被視為行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說明瞭人類試圖躲避寄生蟲和傳染病時的思維過程與行為。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情緒研究人員湯姆.庫普弗認為,密集恐懼症也與人類演化過程的適應有關,為的是躲開會寄居在皮膚上的寄生蟲,比如頭蝨和沙蚤。
人類演化出典型的厭惡反應是為了防止我們吃下致病的東西,同樣,皮膚的反應可能也是演化的結果,比如感覺癢或者起雞皮疙瘩是為了保護我們不受體外寄生蟲侵害。一項由庫普弗共同主持的研究顯示,要引起這樣的反應用不著真正感覺到皮膚上有寄生蟲。「儘管有東西在皮膚上爬行通常會引起皮膚的保護反應,但光看那些〔寄生蟲的〕圖片就足以觸發這種反應了,」他說。
沒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對於和疾病相關的圖片,例如壁蝨聚集在狗耳朵上的畫面會感到噁心,但不會害怕麵包裡的孔洞等無害的東西。但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則對這兩類圖片的反應完全相同。庫普弗認為,密集恐懼症患者可能對實際上無害但形似病原體或寄生蟲的東西產生過度反應,正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密集恐懼症有一種自相矛盾的現象。有的線上互助團體禁止張貼可能引發恐懼的圖片,但也有一些針對密集恐懼症的社群網站恰恰相反,有一位成員說:「這個看板的運作方式是可以上傳會引發密集恐懼症的圖片。」這句話出現在一個名為「以下圖片會引發恐懼」的討論串之下,底下是一幅手機畫面截圖,可看到一張男子的臉孔,皮膚粗糙且有很多汗毛孔。
密集的孔洞會不會對某些人具有吸引力?就像有人飼養狼蛛,也有人害怕蜘蛛;有人玩極限跳傘,也有人連爬個梯子都不敢。或許吧。
在兩個主要的密集恐懼症臉書社團中,一名成員敘述自己對密集恐懼症圖像愛恨交加的強烈感受:「自從意識到我並不是孤立的,便試圖降低對嚴重影響自己的圖像的敏感度。這麼做的時候,我偶然在YouTube上看到甘比亞一家獸醫診所的影片,結果現在迷上了某種疾病的影片。我說著迷並非誇大,早上一睡醒就會去看,而且一天要看好幾遍呢。」另一人寫道:「我簡直是不由自主地去看這些圖像,因為我的大腦告訴我,只要看得夠多,就不會再困擾我了。」
網路上有不少關於這種暴露療法的討論,尤其是用這種方式治療精神疾病,包括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然而,這種療法對於治療密集恐懼症到底有沒有效,似乎仍無研究報告發表。
美國伊利諾大學傳播學副教授艾德麗安.馬薩納里說,這些線上社群有社會傳染的作用。她表示,即使分享的事物乍見令人噁心,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同病相憐,分享這種經驗是「非常符合人性的」。
茱莉亞不常上網,原因是怕看到會引發恐懼症的東西。她說:「看到後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釋懷。」她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小心迴避。她喜歡看電視和電影,但不看任何與海底世界有關的節目或影片,以免出現藤壺或動物身上看似洞洞的斑斑點點。出於同樣的原因,她不去海邊游泳,還曾經逼一名朋友換掉滿是洞洞的針織衫。
一旦知道密集恐懼症是怎麼回事,無論自己是否有此病症,都會發現潛在的誘發因數無所不在。許多人覺得這種怪症難以置信,不過是網路上又一種具社會傳染性的假病症。媒體報導則極盡譁眾取寵之能事──某網路紅人「公開她對抗密集恐懼症的過程」;一位明星廚師貼出會引發密集恐懼症的牛排圖片;某個打工的學生因為太害怕看到泡泡而不能洗碗。凡此種種見諸報章。
我們不去瞭解就不會知道,一張照片竟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可能毀掉一個人的一整天或一整個星期;也不會知道有人竟會強迫自己看令人感到噁心或恐慌的圖片而不能自拔;還有人每次和孩子一起看電影、下載新影集或在公車上看見廣告,都要謹慎篩查,以防有什麼布滿洞洞的恐怖之物伺機出來。
不管密集恐懼症是被正式承認的恐懼症還是什麼其他狀況,對經歷過的人來說,絕對再真實不過。
(202008-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