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恐怕不會花太多心思在馬桶這種上不了檯面的事務上,但這個賣力為我們服務的設備,不僅帶來極大的便利,它所拯救的性命也堪稱超越人類所有的發明。但可悲的是,目前全世界仍有大約六成的人(45億人)沒有馬桶可用。
人類走了漫漫長路,才進展到現今無可挑剔的陶瓷馬桶,但自古以來,馬桶其實就一直以某種形式存在。俗話說得好,需要,乃發明之母。
古代文明和今日社會差不多,財富決定如廁的品質。你若是西元前3100年左右的古埃及富人,如廁在室內,使用的是漂亮的石灰岩便座;你要是窮人,就只能坐在開洞的木凳上在外面方便了。然而,不論哪種階級,每個便座底下都是以容器裝沙來收集穢物。不妨就把它想成人類的貓砂吧。當然,富人有僕人幫忙清空穢物,底層老百姓就只能自己動手了─因為沒有下水道系統,通常是往河道裡或街道上一倒了之。
其他古文明─像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文明(西元前3200年)、古希臘的米諾斯文明(西元前300年至100年)、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西元前2600年至1900年),他們的污水系統和廁所已發展得十分複雜,分別有連接到地下排水管的私人便桶、水處理系統和陶製下水管道;甚至有證據顯示,米諾斯人使用沖水式馬桶。
中國的古人稱廁所為溷、廁、偃等,名稱之多,足見對如廁的重視,而深究這些字,會發現不少祕密。到了周代(西元前1046年—256年),官道上設有公共廁所;宮廷的廁所開有漏井,污物落入其中,據說用水清理,可除臭味。
在西方文明中,古羅馬人發明公廁較早,但在隱蔽方面,可能不及現代人可接受的標準。當時的公廁是一個大房間,裡面有成排的長椅便座,一群人坐在那兒邊理公事、邊辦私事。他們沒有衛生紙,而是用裝在木棒上的共用海綿來擦拭,這稱為木海綿的器具就放在每個人便座前的一盆水裡。現在又多了一樁你從前不知道、從此忘不掉的事了!
古羅馬人的公廁。Photo: SHUTTERSTOCK
可惜在之後漫長的歲月裡,廁所的發展乏善可陳。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廁所」所指,可以是外面的公用茅房,也可以是便盆尿壺,或地上挖的一個坑。時至中世紀,興起城堡熱,廁所才融入建築。這種早期的廁所在英文裡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garderobes—「衣櫥」,有的是突出於城牆外的小屋,內有石凳或木凳置於通風井之上;有的則設在懸空的角樓裡。這個名稱有其典故—舊時如廁時,會將衣服掛在廁所通風井的牆上,以期利用尿裡的氨氣殺死跳蚤。(這倒是一招錦囊妙計!)
這種「衣櫃」裡的穢物要不落入坑中(由不幸的「廁工」清理),要不就是直接落入護城河、河流或海洋裡,也算匠心獨運吧。
直通地面的「衣櫃」可能成為城堡防禦的軟肋。若有倒楣之徒奉命要爬上城牆,此通道可是奮不顧身的可乘之機。
中世紀城堡內的「衣櫥」廁所。Photo: SHUTTERSTOCK
願意應徵廁工和攀爬廁所排污道的人大概不多,但都鐸王朝的宮廷廁伕一職,倒是羨煞旁人。別怕,從字面上讀,似乎是清理國王的便器,其實廁伕的工作是在國王入座之前協助寬衣,等到解放後遞上水、毛巾和洗臉盆等。據傳,你若和國王如此親近,他必定會與你分享人人都想知道的祕密。
1596年,約翰‧哈靈頓爵士(Sir John Harington,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發明了抽水馬桶。這項附調節閥的裝置有一個60公分深的橢圓水缸,樓上的貯水槽注水入內,每沖一次要用掉28公升的水,聲勢浩大。雖然這個發明足以打動伊麗莎白一世安裝了一個,但水缸的水直接沖到下面臭氣沖天的糞坑,便利不敵惡臭。不過畢竟是王室的第一沖,還是值得一提。
又過了幾百年,到1775年,英國發明家亞歷山大‧卡明(Alexander Cumming)才取得抽水馬桶的首項專利。他最了不起的創意是馬桶下方的S形水管,利用水封的效果,挽救了我們的嗅覺不受穢氣外逸侵擾。感謝你,卡明先生。
工業革命促使人口大幅增長,街道變得擁擠不堪,以致霍亂與傷寒肆虐,許多人因而喪命。這兩種疾病的傳播都與水質污染有關。事實上,科學家花了很多年才釐清兩者之間的關聯,但自此之後,全球有許多國家開始積極廣建污水處理系統來控制這些疾病。到了1880年代,馬桶與下水道系統相連,世界很多地區從此改觀。
當然,完整回顧馬桶發展史,湯瑪斯‧克拉普(Thomas Crapper)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很多人以為馬桶是這位英國的水電公司老闆所發明,或認為指涉馬桶內容物的俚語「crap」一字,也是源自他的姓氏。但可惜啊,這些無一是事實。不過,他確實受雇於愛德華王子(後來的國王愛德華七世),在幾處王宮內建造廁所,且於1866年,在英格蘭切爾西市開設全球第一間浴廁展示間,製造並銷售首批廣受喜愛的幾款抽水馬桶。在那個年代,人們談廁色變,甭提拿來招搖了。克拉普大膽的在櫥窗內展示馬桶,據說有些女士看到後就昏倒了。人們也認為,他率先推出加了鉸鏈、可上下開闔的馬桶座圈,因而成為全世界許多夫妻失和的導火線。
19世紀精美的陶瓷馬桶。Photo: SHUTTERSTOCK
當時是維多利亞時代,製作這些新穎可見的器皿時,極盡美化之能事─有華麗的壓花、釉彩亮光和裝飾效果。在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的馬桶上,從日本和台夫特藍陶風格的圖案,到海豚及大象捲鼻的經典裝飾應有盡有。但到了1910年,多數人已經明白,白色的光滑表面,雖然看起來較平淡,卻容易保持乾淨。
20世紀開頭的前十年,出現了更多重大的改良,包括馬桶座、沖水閥,以及至關緊要的衛生紙捲,再次引人注目。
20世紀70年代的馬桶座圈加了絨毛墊。Photo: SHUTTERSTOCK
在大蕭條時期,經濟壓力使得更新、更平價的雙體式馬桶廣為流行,這種水箱與馬桶座緊鄰的樣式,至今仍很常見。接下來的一百年,歷經各種修正與改良—有些讓如廁變得更好(好比減量沖水、兩段式沖水、緩降馬桶蓋、隱蔽式水箱);有些就無關緊要(比如絨毛馬桶座、裝飾了貝殼螃蟹的透明馬桶蓋、可換洗的馬桶蓋)。
21世紀的免治沖洗馬桶。Photo:SHUTTERSTOCK
至今21世紀,廁所科技當道,日本成為領頭羊。自動沖水不過是個開端而已。今日最具未來感的廁所總共涵蓋了:自動感應式加熱馬桶座圈、可操作清洗系統、烘乾與除臭噴霧的多功能控制面板,以及LED燈顯示器,還能透過藍芽喇叭播放背景音樂,有些甚至還包括暖腳裝置。聽起來很誇張是吧?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每週平均有將近三小時是在洗手間的寶座上度過的,坐在上面時,或許我們都值得感受到皇家般的尊榮。
(20211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