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看牙醫之所以重要,除了可避免蛀牙及牙齦感染,另一個原因是能提高早期發現口腔癌的機會。口腔癌指的是口腔內或嘴巴上的惡性腫瘤,發生部位可能在嘴唇、臉頰、上顎、下頷、舌頭或牙齦。口腔癌雖不是常發癌症,但仍算常見:歐洲每年有近十萬人診斷出口腔癌或喉癌。
整體而言,歐洲脣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接近90%,至於患部在嘴巴或舌頭者,大約是45%。但在哪個階段發現口腔癌,差別很大。牙醫會檢查我們不易看見的地方,而且他們受過專業訓練,能夠識別紅斑、白斑以及其他口腔癌的初始症狀。
一般人可自行觀察的徵兆包括口腔疼痛、無法癒合的腫塊,或者潰瘍、耳朵痛、牙齦腫脹、唾液帶血、牙齒鬆動、聲音嘶啞或吞嚥困難。歐洲腫瘤醫學會的布拉諾.拜斯崔基醫師建議,如果這些問題持續超過三週,應該就醫。他並補充說,相較之下口腔腫瘤體積可能比較小,不太看得出來,但常伴隨明顯腫大的淋巴腺,因此「患者一定會注意到這樣的腫脹:頸部或下巴下方腫塊一直變大,或使用抗生素一個療程後並未消失。」
菸草製品使用者比較容易罹患口腔癌,電子菸也一樣,兩者含有一些相同的致癌物。另一項影響重大的生活方式風險因數是大量飲酒。酒會刺激口腔細胞,還會助長菸草中的有害化學物滲透口腔細胞,增強菸草的影響。
越來越多口腔癌病例源於人類乳突病毒(HPV)。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口交或深吻傳播到口腔、舌頭或喉嚨(研究人員仍在探究深吻傳播的可能性)。大部分的口腔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在被免疫系統擊敗之前,一、兩年內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或健康問題。但若持續多年,就可能導致細胞癌化。
全球男性罹患口腔癌的人數是女性的兩倍有餘。平均而言,男性飲酒以及吸菸量較大,或許是造成此一差異的部分原因。但男性也比較容易罹患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的口腔癌及喉癌。拜斯崔基表示:「能抵抗這種感染的抗體,男性似乎產生得比較少。」但他也提醒,醫界還無法確定這是不是正確的解釋。
針對較危險的人類乳突病毒株,目前已開發出疫苗,並證明能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在年輕人有頻繁的性行為之前接種,效果尤其好。至於這種疫苗是否也能防護口腔癌,僅獲得初步證明,但大多數相同的病毒株都發揮了作用,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免疫接種計畫在未來幾年內能讓人類更容易避開這種惡性腫瘤。
台灣衛福部統計
台灣每年新增約七千個病例,三千人左右死於口腔癌。九成口腔癌患者為男性;患者中九成有嚼檳榔的習慣。早期口腔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80%。接受篩檢可降低21%的晚期口腔癌發生率。
(CRD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