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Getty Images

其實可能是一些壞習慣,加上不知道有哪些實用的溝通工具,導致我們和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產生隔閡,無法建立最佳關係。不妨參考專家建議,學習如何用心傾聽,也讓別人聽見你的心聲。

確認你的情緒。還沒開口,你的情緒狀態就已開始影響討論品質了。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承受壓力,大腦的高階功能會暫時弱化,致使思考觀點變得狹隘,也確實比較無法聽進別人所說的話。

若需處理棘手的議題,最好等到心情平靜下來。如果交談變得激烈,請記住喊暫停不是孩子玩遊戲時才有的權利。加拿大的人際、行政與團隊教練賈桂琳.彼得斯表示:「你可以說你需要暫停一下,但須告訴對方稍後你會繼續同個議題,並約定好時間,以免這個做法變成逃避衝突的藉口。」

從協商的角度思考。人們在進入關係重大的談話前,通常會反覆演練表達自己的立場,但這可能適得其反。多倫多的溝通訓練師米夏.葛勞伯曼說:「不要認為只有一種解決方案,而且你已經知道是什麼。」他建議可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然後保持開放的態度,有利於促進雙方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假如鄰居家的樹葉落在你家的草坪上,而你因患了關節炎無法清掃,你要求對方把樹給砍了當然是一種方案。但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能少花點力氣打理庭院。或許加高圍籬就可解決問題,抑或如果你跟鄰居談談,表達你的需求,她也許會建議讓她的孩子過去你家玩落葉,最後把葉子掃乾淨,再喝杯熱巧克力。

先詢問對方的看法。在不知道對方立場的情況下嘗試溝通,就好像在黑暗中引線穿針一樣。彼得斯說:「一般人非常執著於先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我很喜歡先問問題。」她認為這能幫助自己避免預設立場:你可能以為你知道對方同意或反對哪些觀點,但這些假設可能是錯的。

例如,當你要回饋意見時,可以先問對方認為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多倫3V溝通訓練顧問公司的總裁瑞克.菲利普斯說:「如果你的權勢高於對方,例如兩者是親子關係或老闆與員工的關係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如果你只是單方面提出自己的判斷,對方會覺得必須假裝認同你才行。」

仔細觀察非語言的訊息。判讀身體語言不是精確的科學,特定姿態未必永遠表達同樣的意思。但話說回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經驗或對身體語言的認識加以猜測,而且人類的演化過程讓我們自然而然會察覺到別人的不自在。菲利普斯說:「非語言訊息可能表現在身體、表情或語調中,你的天賦本能是很好的警示系統。」

菲利普斯建議,感覺有哪裏不對勁時可以提出來。「你可以說:『我覺得剛剛氣氛好像有點不一樣了。你對我之前說的話有什麼想法嗎?有什麼地方讓你覺得不對勁嗎?』」這樣你就會知道自己是否被誤解了,對方是否有想法但猶豫著該不該說,或者你無意間傷到對方。即時注意到對方不快,有助於在問題惡化之前立刻處理。

Photo: Getty Images

輪流說話。有些時候主要由一個人說話毫無問題──例如演講、訪談或諮商。但在對話中,說與聽的比例應該大致相當。透過腦部攝影顯示,人在談論自己時,大腦會啟動多巴胺獎賞系統。為了雙方都得到愉快,你必須對抗對話時的自戀慾,專註聆聽別人說話。當別人的回應使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時(比如「我也剛買新房子吔!準備開始裝修。」),你的回話應表現出對別人感興趣(例如「恭喜,你的新房子在哪一區?」),以求平衡。

避免批評。人們面對批評時的典型反應是乾脆不聽,因此一旦你引起別人的防衞心態,你的觀點可能就會傳而不達。有個穩當的策略是在討論問題時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以負面方式描述對方的行為。你可以說「我的工作量讓我覺得壓力很大」,取代「你提供的工作環境很糟糕」;或者可以說「你不回答我的問題時,讓我覺得被忽視了」,而不要說「你根本不會聽別人說話」。某種情況是否可接受,或者誰對誰錯,都是可以辯論的,但你自身的感受旁人無從置喙,因此很適合作為溝通的起點。

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只仰賴以「我」開頭的句子。葛勞伯曼強調:「重要的是隱藏在話語背後的態度,而不是確切的用語。」他提醒我們,就算用語不帶批判,如果肢體語言沒有表現出對等的同理心,聽在對方耳中會顯得虛假。

表達感謝。人際互動中最寶貴的就是表達謝意。彼得斯說:「雖然聽起來或許像是一團和氣的錶面功夫,尤其是在工作職場,但有辦法可以說得讓人不覺造作。關鍵是你真心覺得感激時才說。」不一定要針對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即使某人只是做了份內工作,因為做得很好,你很開心,那就把你的感受告訴對方。

什麼是積極傾聽?

當人們感受到你認真聆聽他們説話,會比較願意回應這份心意,同時對你有更高評價,比較願意考慮你的觀點,並與你合作。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積極傾聽需要投註心力:

  1. 專註於當下。全神貫註地聽對方說些什麼,包括語言和肢體動作。一旦發現思緒飄走,立刻拉回來。最重要的是,不要以為你知道對方要往什麼方向走:隨時準備聆聽不在預期之內的談話內容。
  2. 讓對方知道你確實在聽。你可以保持眼神接觸、點頭,穿插簡短的回應以表達你聽見了,例如「嗯哼」或「是」,還有用你的話複述對方的意思或提出問題。談話中有些訊息確實可以含混帶過,但要當心:很多人可以分辨出談話對象是真的積極傾聽,或只是惺惺作態。
練習:為困難的談話情境做準備

葛勞伯曼分享他在「如何與人談事情」課程中的一項活動。

  1. 設想一場即將遇到,具有挑戰性的談話。花幾分鐘向一個朋友解釋要討論的是什麼事,然後讓朋友任意提問,好幫助朋友更能從你的角度瞭解議題。
  2. 再次讓朋友就同個議題詢問你,但這次你要扮演即將談話的對象。說話時用第一人稱(我),假設自己就是對方。
  3. 最後,模擬進行這場困難的談話,但你要扮演對方,而你的朋友扮演你。葛勞伯曼說,站在對方的角度發言饒富啟發性,原因在於我們雖然常會思考他人的觀點,卻不習慣完全認同他人。當你看著朋友扮演你,還可能進一步幫助你瞭解目前的策略有何弱點,或者激發出新的應對方式。
如何與他們談話⋯

母語和自己不同的人:溝通技巧教練瑞克.菲力普斯指出,如果你對自己正在使用的語言不大有信心,「姿態、語調等非語言面向的溝通永遠勝過語言,至少對情感的影響是如此——知道這點可以讓你更有勇氣。」
如果情況恰好相反,是用你的母語交談,就要練習積極傾聽。放慢說話速度可以幫助對方瞭解你的意思,但注意不要本能地提高音量。大聲說話沒有幫助,反而讓你顯得不耐煩或具攻擊性。

失智症患者:不論失智症患者的病況有多嚴重,永遠不要停止嘗試和他們溝通。隨著患者瞭解周遭事物的能力日漸受損,我們難免會想糾正對方的認知。加拿大阿茲海默症協會教育主任瑪莉.舒茲說:「這麼做通常沒幫助,只會導致爭執。因為你不太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應該做的是回應對方傳達的感受。」舉例來說,如果對方因為認為快要趕不上火車而焦慮,你可以安慰他們一切都沒問題。

一個人即使因失智症而失去說話和理解語言的能力,仍舊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你可以握住他們的手,給他們一個充滿感情的笑容,用安慰的語氣說話或輕聲唱歌。

正經歷喪親之痛的人:最常犯的錯誤是預設立場。除非對方告訴你,否則不要以為你瞭解他們的感受,或知道他們對死亡和來生抱持何種觀點。

從你知道的事説起;表達你很遺憾他們失去親人,以及你很關心他們。如果你認識逝者,可分享一些關於逝者的美好回憶或表達你的思念。

(201904-96-101)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