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iStock/Getty Images Plus

幾年前如果有人預言,有一天我將周遊各地推廣冥想,我喝的啤酒會從鼻子裡噴出來。

2004年,我在工作時,恐慌症突然發作,更糟的是,當時我正在美國電視節目《早安美國》上直播新聞,對著數百萬人。我崩潰的畫面在全國電視網上播出不久,我就得知自己患有憂鬱症,只是一直未確診。已經有好幾個月,我早上都起不了床,覺得好像低燒不停。

恐慌症的發作最終讓我接受了過去始終認為很荒唐的練習。在我有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即使想過冥想,也是把它與靈氣判讀及歌手恩雅歸為一類。此外,我認為自己高速運轉的A型腦袋實在忙得無法跟宇宙交流;況且我的工作競爭這麼激烈,自己一旦變得太快樂,或許就會完全失去效率。

然而,兩件事改變了我的想法。首先是科學。近年來,許多對冥想的研究報告顯示,冥想可以降低血壓、在身體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後促進恢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與老化有關的大腦萎縮,可以緩和憂鬱和焦慮的症狀。還有研究指出,冥想能減少獄中暴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學生的行為和成績。

神經科學的發現更有趣。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窺探冥想者的大腦。他們發現,冥想可以重整大腦中與自我意識、同情心和韌性有關的關鍵部位。比如,刊載於《哈佛大學公報》(Harvard Gazette)的研究報告,僅僅經過八週的冥想鍛鍊,大腦中壓力相關區的灰質密度便會顯著下降。

我一直擔心冥想包含很多「詭異」的成分,其實不見得。這成了改變我對冥想看法的第二點。相異於一般人的認知,冥想並不需要把自己的腿腳捲成麻花、加入特定組織或穿著特殊服裝。「冥想」這個詞有點像「運動」,類型多種多樣。本文討論的冥想類型叫做正念冥想,源於佛教,但不需要認同特定的信仰或宣稱自己為佛教徒。

我的練習是循序漸進的。剛開始時,每天只有5到10分鐘,這也是我建議每人初學時的目標。(坦白說,如果每天能抽出一分鐘的時間,就算是一項成就了。)

堅持練習的時日越久,練習就會變得越容易。但即使已經做了數年,分神還是免不了。以下是我在典型的冥想過程中內心喋喋不休的「對白」:

吸氣。
呼氣。
天啊,好煩喔。奶奶以前是用什麼意第緒語的詞來形容那個?是Shpilkes,沒錯。
油膏、鋼琴家,想起這些詞老是讓我發笑。
等等,搞什麼啊?拜託,這位同學。回到呼吸上。
吸氣。
呼氣。
喜歡烘焙食品。不喜歡軟呢帽、夢境,不喜歡電音中出現法國手風琴。
兄弟!拜!託!
吸氣。
呼氣。
吸氣。

其他可做的事還有當教廷大使、形意舞者,加倍演練那句浪漫的話語……

為了讓大家明白冥想有多麼簡單易行,以下是開始冥想的三個步驟。

  1. 首先找一個地方讓自己坐下,確保感覺舒適最好保持脊柱挺直,這可能預防不由自主地打盹。可以盤腿坐在地板上,但如果不想這樣坐,也可以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但如果喜歡,也可以讓眼睛睜開,集中視線到地面的某一個點上。
  2. 心無旁騖,將全副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覺上挑選感受最鮮明的部位:胸部、腹部或鼻孔。目的不是思考呼吸,而是感受身體的感覺。為了維持注意力,在每一次吸氣和呼氣時都在心裡默想,比如「吸氣」和「呼氣」。
  3. 每次發現自己走神時,就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第三步是關鍵。一旦試著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腦袋裡就會滋生各種胡思亂想,比如:午餐要吃什麼?是不是該剪頭髮了?鬼馬小精靈生前是什麼樣子啊?這完全正常,鍛鍊的關鍵就是要注意到自己何時分心,然後再來過,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這行為就像大腦的二頭肌彎舉訓練,也會引發根本性的改變:一輩子養成的在反芻思考與主觀投射的迷霧中生活的習慣,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專注於當下。

很多人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從事冥想,因為他們無法停止思考。下面這些話值得重複再重複:冥想的目標不在屏除雜念,而是集中心智,每次幾毫微秒;一有分心,就重新開始。神遊迷失再重新開始並不代表冥想失敗,而是成功的表現。

我冥想至今已經八年了,依舊滿懷抱負,然而我如今不再像以前那樣汗流浹背、焦慮不安、不勝其擾了。在冥想的幫助下,我可以區分出「建設性痛苦」與無用的反芻思考。

我學會了,越不糾纏於自己腦中的聲音,就越能騰出空間,讓全新的想法和感受浮現。這讓我從工作、妻子和兒子身上獲得更多的樂趣。無論兒子給我一塊雞肉還是把黏膩的鬆餅擦在我的衣袖上,我都會感到溫馨。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欲望和厭惡的束縛,因此獲得更開闊的視野,有時還嘗到一種深刻、難以言喻的解脫。總而言之,冥想讓人挖掘出潛藏或超越自我的東西,稱之為創造力或先天的智慧都行。有些人說那是你的心,噁。

(201111-66-71)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