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Getty Images

結婚27年後,蜜雪兒和喬許(化名)發現他們無所不吵。這對50多歲的夫妻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奧羅拉市,多年來在撫育三個子女的過程中關係越來越緊張。

蜜雪兒說:「我是照章行事的黑臉,他則是陪孩子玩的白臉。」她解釋,如果她哪天晚上和朋友外出,喬許非但不盯着孩子做功課,反而跟他們一起打電動。夫妻倆的角色站在天平的兩端,互相認為對方是錯的——他不成熟,她很死板。

等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雙方的怨恨依然存在,會為了誰該去買牛奶或看哪一個電視節目而吵嘴。蜜雪兒說,「離婚」二字常在氣頭上脫口而出,但兩人並非真心打算仳離。三年半前,他們決定為了挽救婚姻做最後一次努力,因此報名參加夫妻靜修營。到了營隊之後,他們才明白早該採取行動,而且要更頻繁。

當然,並非所有夫妻遇到不滿的事都會吵架。有些人壓抑隱忍,直到有一日爆發;有些人則是讓自己在欠缺經營的關係中,與伴侶漸行漸遠。每年春季,許多人會進行一次大掃除,清理地下室,整理冷凍庫,擦拭所有的窗戶,何不為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也來一場同樣迫切的春季大掃除呢?

走出舒適圈

蜜雪兒和喬許參加的靜修營由婚姻顧問葛麗絲.西羅科主持,她說:「很多夫妻的生活都會陷入一成不變的套路。日子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忙着做飯、洗衣,通常罕有獨處的時間。」

西羅科說,要挽救這種脫節的關係,夫妻一年至少要有一次一起學習新事物的活動。她說:「我有一對學員,太太是阿根廷人,先生是加拿大人,他們一起去上探戈課,以此來學習太太的阿根廷文化。

他們很喜歡這次體驗,因此請了家教繼續學習,後來還報名參加舞蹈比賽,甚至參加了阿根廷的「探戈和馬爾貝克紅酒」之旅。

西羅科也說,從事非日常的活動不僅能讓人擺脫沉悶的生活,也能不斷地強化夫妻之間的聯繫。烹飪課可讓彼此在廚房共享更多時光;瑜伽班可以化為兩人共同的晨練;舞蹈課則可成為每週的結伴小旅行。「透過這些活動,我們會感到我們在為自己投資。」

確實,科學已證實與伴侶一起從事新事物的重要性。20年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社會心理學研究員亞瑟.艾隆在一系列研究中一再發現,共同參與新奇經驗的夫妻,在活動過後對彼此的關係會更滿意。他發現在這些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大腦會釋出被稱為「愛情靈藥」的多巴胺,也就是人們墜入愛河時分泌的化學物質。

重溫舊夢

活在過去未必總是有害無益。澳洲昆士蘭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夫妻在討論眼前的難題前,如果先分享一段美好的回憶,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在討論時也會表現得親密。

多倫多的心理學家妮蔻.麥坎斯說,回憶美好時光之所以有幫助,是因為分享生命的歷程最後會改變我們注視彼此時看到的畫面。面對工作、家人和家庭的壓力,我們可能會把伴侶與困難、掙扎聯想在一起,甚至把他們當成壓力的源頭。麥坎斯說:「這會養成典型的條件反射。」她解釋,到最後只要想到我們的伴侶,就會讓大腦自動產生壓力反應。

美好的回憶可常常拿出來回味,但麥坎斯建議,夫妻偶爾應該更有意識地、主動地消除負面的聯想,比如實地重溫第一次約會的場景(坐在同一家餐廳的同一張桌前)或一起翻閱老相簿。

她說:「我是在網路上認識丈夫的。結婚紀念日那天,我們會重讀當年的電郵,回想那段浪漫的時光,為我們曾說過的話咯咯發笑,很有意思。」接下來的幾週裡,他們變得更加逗趣,更多歡笑。她說:「我們重新找到了一種玩遊戲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受在約會一年之後常常會消失。」

檢討爭吵的方式

「夫妻往往缺少處理衝突的良好技巧,因此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直到最後才爆發出來,」在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研究夫妻關係的馬修.約翰森說。「到那時已難以挽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建議伴侶應該定期重新評估處理爭論的方式。

約翰森在2018年夏天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分析了三千多對德國夫妻長篇自述。他得出的結論是,能夠「建設性」地爭吵的夫妻,一年後更有可能對伴侶關係感到滿意。對許多人來說,這代表要花時間了解他們的伴侶——讓對方澄清,追加提問,先聽後說,並且專注眼前爭吵之事,就事論事。

但約翰森也承認,這並不容易:「人類天生就固執己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他進一步解釋:「我們人類必須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觀點是正確的。」人必須選擇這樣的立場才不會質疑自己每天所做的決定。「列舉一長串伴侶怎麼錯怪你的事證,正好能滿足這種欲望。」

學習更有建設性的爭論方式,是蜜雪兒和喬許在靜修營的學習重點。蜜雪兒說,西羅科告訴他們爭論沒人能勝,她也教他們怎麼知道何時該走開。現在蜜雪兒在自己即將說出尖酸刻薄的話時,會先停頓下來,冷靜片刻,等到兩人比較鎮定,有更多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之後再重新開始。

後來這對夫婦參加了第二次伴侶度假活動。只要財務狀況容許,他們希望隔年會再次參加。蜜雪兒說:「我真的很高興喬許願意和我一起參加,我們的關係因此獲得重生的機會。」

(CRD202003-96-99)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