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Getty Images

新聞無所不在。電視,收音機,手機上的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獲取新聞資訊,可以全天候地讀取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任何頭條新聞、任何話題。因此,隨着24小時新聞播報崛起,我們的新聞消費量逐年快速增加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提供的數據,台灣民眾有86.8%的人每周看電視新聞,每天都看者將近五成(47.6%);每周有看網路新聞者占66.0%,每天看網路新聞者將近四成(39.9%);而看報紙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為30.1%和10.6%。另有數據顯示,台灣民眾智慧型手機持有率超過88%。

新聞播報的快節奏,往往使我們覺得必須時刻收看新聞。人生教練克里斯.庫柏是「完整人生」(Life Complete)公司的創辦人,曾經協助許多客戶解決新聞消費方面的問題。他說:「新聞呈現的方式會導致上癮,讓我們覺得如果不隨時看新聞,就會錯過重大而且必須馬上知道的資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突顯我們對新聞的持續需求。當人們轉向權威人士尋求最新資訊,每日的記者會收視率持高不下。疫情最嚴重時期,透過電視或網路獲取新聞的人次與頻率大幅提高。不過現在,我們對這類新聞的興趣和需求看似在衰退,相應的收視率也再度下滑。但數字下滑是因為民眾缺乏興趣,還是因為新聞疲勞?我一直是整天看新聞的那種人,疫情剛開始的頭幾個月,這種行為有增無減。隨着新聞消費量增加,焦慮與疲勞感無疑也跟着上升。

蜜勒欣.湯瑪斯,22歲,深受新聞疲勞之擾,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每天她都花大把時間收看新聞,此外每天也使用推特大約五小時之久。蜜勒欣表示自己出於兩個原因看新聞:一是擔心自己錯過朋友們都知道的消息,二是害怕沒掌握到重大消息。

她說:「我每天上網直到深夜,試圖跟蹤「黑人的命也是命」、新冠疫情、氣候危機等等壞消息的進展。看新聞讓我絕望得無力自拔。」新聞對她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嚴重到她的父母也察覺到不對勁,甚至沒收了她的手機。

26歲的艾娃.摩爾攻讀學位期間,到達新聞疲勞的轉捩點。「我念社會科學學位,不但需要隨時掌握新聞的更新,也必須不斷思索其內涵,使得我筋疲力盡又鬱鬱寡歡。」她覺得自己彷彿對每件事都過於在意,經常因而身心俱疲。她表示,新聞讓她「對世界不再抱有幻想,經常覺得生活無意義而感到痛苦,以致原有的心理健康問題變本加厲。」

30歲的琳賽.伊凡斯至少每兩小時看一次新聞。她主持播客,仰賴新聞資訊,必須隨時掌握時事動態,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量的新聞讓她身心交瘁,陷入抑鬱。

「我幾乎每天會因為新聞報導的內容而落淚。每一則新聞都帶來些許的傷害,彙集起來的效果致使我甚至難以正常生活。」

治療師莎莉.貝克總結了新聞吸收量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她說,民眾得知新聞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選擇收聽或收看固定時間播出的廣電新聞,以了解最新時事,當然他們也可能使用多種平台,每天數次。第二種得知新聞的方法是「狂滑手機看負面新聞」,這種漫不經心、欲罷不能的方式,使人得以從現實生活轉移視線。莎莉表示,「越經常『狂滑手機看負面新聞』,就越容易犯情緒低落和新聞疲勞,抑鬱、焦慮的症狀也會增加。」

克里斯也指出,我們接收的新聞大多是「壞消息」,意味我們經常面對世界上發生的可怕事件。他說:「這可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負面的事物上,並在內心構建出『我們生活在一個糟糕而危險地方』的認知。」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因為新聞而身心俱疲呢?克里斯建議用「閱讀新聞」取代「收看新聞」。閱讀給人更多選擇新聞的餘地,況且「這樣一來,你自己就不會暴露在這麼多令人不堪其憂的影像前面,獲知新聞的過程也不那麼身臨其境。」他說,我們也應該避免清晨或深夜看新聞,不要陷入24小時循環播出的新聞裡。

莎莉建議,要堅持一天只看一或兩個新聞平台。她補充說:「負面新聞的最佳解藥是尋找提振情緒和讓你大笑的內容,這也是貓咪在網路上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為了對抗新聞疲勞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蜜勒欣、艾娃和琳賽都幫自己設定了限度。他們現在都限定看新聞的時段,而不是無休止地滑手機新聞或聽新聞不絕於耳。如此一來,他們仍然能掌握時事,但不會沉浸在新聞中以致傷害自己的健康。

24小時循環播報新聞有如連擊砲不斷轟擊,已導致許多人感到疲勞,引起人生無望、壓力和焦慮感。雖然我們必須知悉世界上不斷發生的時事,但我們不必隨時接收如此大量的新聞。正如艾娃說所說:「在這樣的科技時代,按照自己的條件接觸新聞,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該被視為叛逆的行為,而是自力捍衛健康的方式。」

(202108-24-29)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