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老年抱持樂觀心態
Getty Images

透過搜尋引擎為我們輸入的關鍵字或問題自動補上的字眼,輕易就能發現人們最常問Google什麼問題。而出現在最上面的搜尋字串,也反映出其他搜尋同類主題的人私下的想法。

二○一三年,英國肯特大學團體歷程研究中心的社會科學家想探索一種特定的集體偏見,在搜尋列中輸入「老人應該」。

結果顯示,「老人應該不要開車」高居搜尋主題之首。

更令人不安的是,第二熱門的主題竟然是:「老人應該去死」。

這些令人不安的發現,顯示社會對老人的不恭,但在更深層的意義上,也反映出我們對老化過程本身的看法。我們的文化給人深信不疑的訊息是:面對衰老,唯有恐懼,而且是極度的恐懼。

一如其他研究人員的發現,這種思維的核心具有諷刺性的因果關係:對老化抱持負面看法,使人更快衰老。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心理學教授貝卡.李維一再發現,參加研究的受試者對衰老的看法最負面,或對老人抱持教條式的悲觀態度,會在生理層面上為此偏見付出代價。

過去二十年來,李維一直在探索這個主題。二○○二年,李維在檢視一九七○年代中期在美國俄亥俄州某城鎮收集的資料後,完成她最著名的研究。研究人員請年逾五十歲的當地居民就一些與老齡化相關的敘述作答,例如「隨著年齡增長,你變得比較沒用」(是或否);「隨著年齡增長,事情變得比我想像的(更好、更差,或沒變化)」。

李維在確認受試者死亡率資料的過程中,獲得驚人發現:對於老齡化,觀點最負面的人比觀點最為正面的人早逝,平均早了七點六年。其實,她發現年齡歧視對壽命的影響比性別、孤獨感和運動量還要大。

這種年齡歧視效應並無明顯的成因。不過,由於那個年齡層的頭號殺手是心血管疾病,李維懷疑這樣的態度可能對心臟造成壓力。她決定驗證這一假設。

在耶魯大學的實驗室,李維請來五十四位年齡介於六十二歲到八十二歲的人,讓他們在很有限的時間內接受數學和語言測試。測試開始前,研究人員先使受試者接受預先刺激,對老化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刻板印象:螢幕上會閃過一些字眼,但速度極快,受試者無法刻意去理解。

結果,眼前閃過「衰退」、「衰老」、「糊塗」等負面字眼的受試者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眼前閃過「機靈」、「聰明」、「有成就」等正面刻板印象的受試者則會冷靜下來。

李維指出:「我們想知道那種效果如何隨著時間在社群中發酵。」這問題促成二○○九年另一項令人大開眼界的研究。這就是舉世持續時間最長的老化研究之一,「巴爾的摩老化歷時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李維分析四百四十位年齡介於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的受試者資料,發現對老化抱持悲觀看法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從輕微中風到鬱血性心臟衰竭)是樂觀者的兩倍。

即使已經控制每一個她能想到的因素(從飲食和抽菸的習慣,到憂鬱症和家族史),李維發現受試者對老化的看法依然影響巨大。

「對於變老的看法」這種難以言喻的事情對生理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該作何解釋呢?

我們的態度(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會驅動日常工作及生活方式——李維認為她的研究結果與這一項因素相關。她指出:「人對老化抱持較為負面的看法,可能會覺得晚年健康不佳是無可避免的事,因此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比較不會多走路或從事健康的活動。」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過去曾與李維合作,她認為年輕人與自己的未來脫節也會起作用。蘭格指出:「四十歲以下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正在衰老。」她解釋這種觀念可能妨礙他們培養日後對自身有益的行為。

事實上,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的哈爾.賀希菲爾德在二○一一年便已指出,要求人們思考今後的人生,會導致他們分配較多的資源給未來,例如為退休生活存更多錢。他的另一項研究是要求受試者寫一封信給二十年後的自己,受試者會因此思考自己的未來,從而加強運動的習慣。

蘭格想瞭解人生進入晚年後,態度是否還有可能翻轉,所以做了一些實驗,鼓勵老人回想年輕時的樣子。一九七九年她做了知名的「逆時針」研究,過程中讓八位七、八十歲的男性在她精心打造的環境中生活一週。實驗環境有如時間膠囊,重現一九五九年的情境。一週後受試者接受測試時,明顯變得更有活力——握力和靈活度都改善了,在認知測試中也表現得更好。

年齡歧視影響的心理
層面實在出乎意料,
例如平衡感、
筆跡和記憶力。

這項研究啟發了一些老年設施的設計靈感,以及對老人護理的重新思考。荷蘭阿姆斯特丹附近有一座建於二○○九年的霍格威村(「失智村」),村中安置住戶的小屋皆為量身打造,要喚起居民對自身成長環境的熟悉感和舒適感。

除了研究死亡率和心臟病,李維進一步證明年齡歧視影響的心理層面實在出乎意料,例如平衡感、筆跡和記憶力。

去年二月,李維在美國學術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迄今為止最深入個人經歷的研究。

她祖父罹患阿茲海默症,她與美國國家老年研究所的科學主任一起探索年齡歧視的想法是否會影響這種病症。

李維和三位同僚運用四千七百六十五位平均年齡七十二歲的受試者資料集,鎖定具有APOE基因ε4變體的人。這個變體會使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的發病機率增加百分之五十。

結果發現,約四分之一受試者有這種基因變體,而且當時皆尚未罹患失智症。李維比較那群人對於老化的態度以及四年後的健康狀況,發現樂觀看待老化的人出現失智症跡象的機率是悲觀者的一半。

李維主張,拒絕年齡歧視應盡早開始。她還注意到三歲小孩就已開始接收負面的刻板印象了。

她又說:「但研究也顯示,思想有可塑性。多數人經過提醒後,可以對老化產生正面印象。我們可以教導大家質疑負面的想法。」

如何能知道新生代是否對衰老有更正面的態度呢?或許未來在Google輸入「老人應該」時,搜尋引擎會跳出像「老人應該受到尊重」的結果。

抑或是:「老年人對我們其他人應該更有耐心。」

(CRD1910-72)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