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iSTOCK

PHOTO: iSTOCK


一九七五年五月,一個暖和的週六傍晚,我與七十名扶輪社的交換學生抵達昆士蘭西北的茱莉亞溪鎮。那時,我們正搭乘兩輛長途巴士環遊澳洲,下一個目的地是一千九百公里外的烏魯魯(又稱艾爾斯岩)。
當晚,我們安排一行人在當地的足球場上露營。車子行經鎮上時,大夥注意到鎮郊一座小教堂正準備舉行婚禮。
車子停進足球場後,可以看到距露營地一百公尺的郡會堂正在為婚宴做準備。這羣交換學生來自十二個國家,沒有一個人曾經參加過澳洲當地的婚禮,更甭提喜宴了。
我突然浮現一個點子,於是走到會堂,和一位正忙着擺設桌子的女士講話。結果她正好是新郎的母親。我告訴她,我想為這別具意義的場合增添些許國際氣息。她略帶不安地同意了,並承諾不會向雙方賓客吐露隻字片語。
回到營地,我召集學生,概略說明計畫。大約有五十人欣然表示贊同,隨即換上自己本國的服裝。(這些服裝在之前的交換參訪行程中,已有幾次亮過相。)
賓客陸續抵達後,我們在夜色掩護下,偷偷沿着會堂旁邊前進,並在入口處停下。這批來自十二個國家的學生,分別代表日本、韓國、新加坡、巴西、德國、南非、美國、菲律賓、丹麥、瑞典、加拿大和馬來西亞。
我把通往會堂的門略微打開,新郎的母親正在等候及張望,見狀朝我這邊點頭。接着,我們猛然將門推開,闊步而入,圍繞三桌賓客排成一圈。所有的人都震驚呆坐,鴉雀無聲。
我說:「各位女士先生,這是來自十二個國家的交換學生,他們剛抵達澳洲,從未見過澳洲的婚禮。可否請新郎與新娘起身,接受他們的祝福?」
學生們依國家分成十二組,一組一組走向新人,依各自家鄉的傳統禮俗表達祝賀。女孩們親了新郎;男孩們心想,親一下新娘應該也無妨;伴郎隨即決定加入,亦上前親吻每一個人。
接下來約一個小時裏,每一組學生分別表演自己國家的歌曲和音樂,以饗賓客。兩位韓國女孩合唱知名民謠〈阿里郎〉;美國學生唱的是〈搭乘噴射機離去〉。
大約一小時後,學生排成一列離開喜宴會場,賓客紛紛報以熱烈掌聲和喝采。每位學生都說,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經驗。
隔天吃過早餐後,我們坐上巴士,在鎮上的加油站停車加油。
服務人員問:「你們是昨晚喜宴上那羣不速之客嗎?太棒了!事情已經傳遍了全鎮呢!」這番話讓正要離開茱莉亞溪鎮的學生們都很開心。
遺憾的是,當時我因太過興奮,竟忘了記下新人大名。之後,嘗試向當地幾座教堂詢問,都無下文。於是,我決定將此事暫擱一旁。
二○○一年七月,我和妻子開車到昆士蘭旅遊,又想起這段往事。經過了二十六年,我寫信到印象中當地的報社詢問,而且還特地重訪茱莉亞溪鎮,心想,說不定能找到故事的結局。一個週六下午,我們在小鎮停下車,那天只有報刊經銷商開門營業。我問老闆,鎮上有沒有發行一份報紙。
他問:「你是寫信來問婚宴不速之客的那個人嗎?你要找的新娘正好在這兒工作。她能見到你非常興奮。她早上會來。」
隔天早上,大家見了面,興奮擁抱,並迅速安排傍晚在當地俱樂部歡聚,到場的有新娘凱西.費爾斯和新郎哥登.費爾斯,以及新郎的母親。
哥登告訴我:「我朋友的婚禮也許比我盛大豪華,但沒有一個人能請到十二個國家的賓客!」


作者比爾‧ 佛瑞斯特與 妻子育有 三子一女, 曾任地方 扶輪社總監, 積極參與 扶輪社的交換 學生計畫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