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 day and saving green world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Element of this image furnished by NASA. https://images.nasa.gov/details-PIA18033.html
PHOTO: GETTY IMAGES

在數以兆計龐大資金的挹注之下,一連串全球化的大趨勢正迅速展開,顯示人類或許能夠逆轉史上最慘烈的全球暖化衝擊。從已蔚為主流的一些現象(包括再生能源),到刻正大放異彩的趨勢(如已進入量產的電動車),再到才剛嶄露頭角的一些發展(例如替代肉品的純素肉),在在證明我們有可能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

沒有人會說我們已經贏得這場力挽氣候變遷災難(水患、乾旱、飢荒、大遷徙)的戰役。「重要的是,承認我們正面臨重大的挑戰,」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祕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說道,「同時許許多多正向的趨勢已經出現。」

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創辦人麥可.黎布瑞奇同意這種說法。「好消息是,我們遠比原本以為的處境來得要好。不可能毫髮無傷地全身而退,但我們能夠避開最慘的局面。」

同樣抱持謹慎樂觀態度的,還有倫敦政經學院的氣候經濟學家尼可拉斯.斯特恩。「這些趨勢或許是個好的開端——關鍵字是『開端』和『或許』。」他表示,去年十二月於波蘭召開的全球氣候會議至關重要。「這種在巴黎協議中體現的加速感是一項關鍵。」

甲烷:從肉品着手

PHOTO: SHUTTERSTOCK

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凶,不過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造成的影響更巨,也最令人擔憂。這兩種氣體的主要源頭是畜牧業,尤其是牛隻打嗝和糞便。

全球肉品和乳品的需求量隨着人們收入的增加而升高,但是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除非能夠徹底控制這樣的趨勢,否則全球暖化無解。這事看起來艱鉅無比——任誰都討厭別人告訴自己該怎麼吃東西。不過,有個環境足跡極低且深具潛力的解決辦法,去年才剛在市場上冒出頭來,那就是純素肉。

以植物製成、賣相和口味卻與真正的肉及乳品一樣好。這種乍聽之下自相矛盾的東西吸引了大批資金。純素肉的話題在美國尤其火熱,比爾.蓋茲就贊助了兩家植物漢堡公司,而Google前執行長艾瑞克.史密特相信,植物性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氣候變遷的殺傷力。

更顯著的徵兆或許是各大肉品及乳品公司目前爭相投入資金和資源,像是美國最大的肉類加工業者泰森,以及跨國大企業達能和雀巢。幾家以色列公司製造在實驗室生產的肉,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國政府在二○一七年投資了那些公司三億美元。

從雞肉、魚肉到起司,每個月都有新的植物製品問世。「目前我們還在起步階段,」美國非營利組織優良食品協會的企業合作總監艾莉森.瑞伯斯努克說道。純植物性的肉品和乳品不只對環境友善,而且相對健康、無侵害動物福祉之虞。但瑞伯斯努克說,單憑這些好處還不足以打入大眾市場,「我們認為產品本身必須在口味、價格,以及便利性上具有競爭力。」

純植物奶(例如大豆、杏仁,及燕麥)帶頭衝鋒,如今在市值十億美元的美國市場上占有率約一成。但去年其他替代肉品及乳品在美國的銷售額攀升了百分之八,其中某些特定品項,如優格,竄升了百分之五十五。「我覺得這是一個指標,」瑞伯斯努克說。

億萬身價的英國企業家理查.布蘭森表示贊同。「相信再過三十年左右,我們就不需要宰殺任何動物了,所有的肉品若不是在實驗室培養,就是純素的。」

再生能源:發光發亮的時刻

在眾多大趨勢當中,再生能源的革命無疑是領頭羊。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的製造成本迅速下降,例如太陽能板在過去十年下跌九成,而且仍在持續下降。因此,這類再生能源早已在許多地區成為最廉價的電力來源,建置數量也持續攀升當中:二○一六年全世界新裝設的發電裝置中,三分之二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的飛速成長超乎專家預期:權威的國際能源署先前在年度計畫中預估,過去十年間太陽能每年呈線性成長,實際上卻是呈指數成長。引領潮流的是中國,但是全球各地都可以感受到這股衝擊:二○一七年的某一週,因為風力發電過剩的緣故,德國的消費者享用了免費的電力。

煤:已死或瀕死

再生能源興起的另一面,是最髒的化石燃料煤炭的死亡螺旋。現在看來,煤的產量已在二○一三年達到顛峰,衰退的速度令分析師震驚。國際能源署於二○一三年推估,煤炭的需求到了二○四○年將成長百分之四十——如今,他們推估成長率只剩下百分之一。

原因很簡單: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價格更低廉了。但後果很巨大:在某些國家,像是空氣汙染嚴重的中國,已經沒有哪個省份需要更多的煤炭,所以去年中國政府停建一百五十一座計畫中或興建中的火力發電廠。在美國,破產風潮席捲煤炭產業。而在英國,過去五年間燃煤發電從占總供電量的百分之四十降到只剩百分之七。

「我在去年說過,如果亞洲蓋出他們聲稱要蓋的東西,我們就能吻別氣溫上升攝氏兩度了〔世界各國協議不讓氣候變遷達到危險程度的上限〕,」黎布瑞奇說,「而現在我們呈現了煤炭〔計畫〕的減少。」

他也說,我們還需要第二個關鍵轉折點,言下之意是當再生能源設備的建置成本比經營現有燃煤電廠要便宜的話,就是關閉後者的時候了。如果再生能源的價格一如預期地持續下降,這個時間點將出現在二○三○到二○四○年之間。

電動車:開上快車道

PHOTO: SHUTTERSTOCK

石油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三分之一,想減少石油用量是一項重大挑戰,但崛起中的電動車已經開始蠶食市場。電動車市場的成長,有部分來自對城市空汙的憂慮迅速升高,許多都市及國家(例如巴黎和印度)宣佈未來將禁止化石燃料汽車上路。

在電動車潮流中領先羣倫的同樣是中國。中國每個月售出的電動車數量約等於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其中許多是出自比亞迪等中國本土的廠商。美國的特斯拉推出一般民眾比較買得起的Model 3車型,而且在最近幾個月內,幾乎所有的大車廠都已經準備投入生產電動車,富豪及捷豹荒原路華更宣佈兩年內停產純粹使用化石燃料的車款。

「我不認為這趨勢會減緩,」全球電動車銷售資料庫網站(EV-volumes.com)分析師維克特.艾爾說,「若能保持目前的成長速度,到了二○三○年,多達百分之八十的新車都會是電動車。」

急速成長的電動車已將石油巨擘拋在後頭。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預測,到了二○四○年將有二億三千五百萬輛電動車在街上行駛。埃克森美孚和英國石油公司同樣大幅提升相關預測數字。重載運輸方面的挑戰依然很大,但就連船舶也在實驗能否以風力和電池作為動力來源。短程的電動飛機也在設計規畫當中。同時,國際能源署發行的《全球電動車展望》年報宣稱:「根據汽車製造商的最新聲明,到了二○二○年,電動車的數量將介於九百萬至二千萬輛之間;二○二五年時介於四千萬至七千萬輛之間。」

電池:大容量

電池是電動車的關鍵元件。此外,當太陽下山或風力減弱,電池儲備的電力對於再生能源能否發揮最大潛能也很要緊。這個領域也有一項大趨勢,就是鋰離子電池的價格猛跌,過去六年間下滑了百分之七十四。國際再生能源機構預期,到了二○三○年,電池價格可望再降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六,而且儲電容量大增,並與日益智慧、便宜及高效的數位電網連結。

有人擔心鋰離子(目前的主流電池技術材料)的供給量恐怕無法等比例增加,黎布瑞奇反駁此說過度渲染,原因是這種金屬並不稀有。「可以確信的是,鋰離子會變得更便宜,而且有足夠的量。」

不過,電池在短期內仍無法作為能源儲存之道也是事實。關於這一點,能夠讓電力於不同電網之間或跨國境輸送的實體網絡正在興建,科學家也正在研究像瓦斯一樣儲存再生能源的方法。

能源效率:省電勝過發電

藉由提升能源效率以降低對能源的需求,和綠化能源同樣的重要。在氣候政策層面,這是想當然耳的事,但要落實卻很棘手,因為需要千百萬人共同響應。

儘管如此,在某些地區還是頗有進展,例如歐盟自二○○○年以來,家用、運輸及工業的能源使用效率約提升了百分之二十。透過設立更佳的標準,以改善能源使用的效率,出奇地重要: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新近公佈的報告顯示,在所有的單一行動當中,這項措施所能造成的影響,僅次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

但還是一樣,進展能否持續,攸關最後的成敗。「我們需要非常、非常努力地改善能源效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凱文.安德森教授說,「我們只要把市面上所能買到的最佳能源效率設備,訂為新的最低標準,就有可能在十到十五年內,把歐洲能源用量降低百分之四十左右。」

在冬季嚴寒的國家,改善隔熱設施同樣必要,尤其目前有大量暖氣的能源都仰賴化石燃料(天然氣)。「每次建築物翻修,都沒有確實遵循高標準,實在是罪過,」黎布瑞奇說,「而且這是全球性的問題。」

工業的能源效率亟待改善,但是捕捉並掩埋化石燃料電廠所釋出的二氧化碳的技術,以及更乾淨的水泥製程,科學家都還在研究當中。

森林:看見森林

PHOTO: SHUTTERSTOCK

全球為了農耕和木材的需求而破壞森林,造成大約百分之十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方向尚未導正的大趨勢中,這是最要緊的一環:如今每年樹木消失的數量約為二○○○年的兩倍。

由於遏止砍伐森林和種植樹木是減少碳排放最快的方法之一,上述的趨勢格外令人憂心。

然而,此事並未獲得所需的支持。位於美國華府的森林氣候分析公司總裁麥克.沃洛辛說:「氣候政策花在森林上的經費嚴重不足,在全球氣候經費中大約只占百分之二。」尤有甚者,二○一○年以來,只有二十三億美元的經費撥給主要伐林國家的森林,相較於助長砍伐森林的部門所獲得的經費,可謂微不足道。荷蘭的氣候焦點公司駐柏林執行董事法蘭西絲卡.浩普特說:「同一時間內,單單巴西和印尼政府就投入了二千七百六十億美元的農業補助金給助長砍伐森林的四大關鍵商品:棕櫚油、大豆、牛肉和木材。」浩普特也是〈紐約森林宣言進展評估〉年度報告的主筆。

事實上,最近的研究已證明,全球所需減少的碳排放量,有三分之一可以透過更完善的土地管理來達成。而且麥克.沃洛辛說,新的造林計畫也有機會實現,「大規模的造林並非紙上談兵,有幾個國家已經成功做到。」

他指出,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印度和南韓種植的樹木已減少大氣中超過一百二十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歐盟年排放量的三倍。推動這項行動的原因,在於對水患及食物供給短缺的恐懼。

這些大趨勢推進的速度是否夠快,能讓我們避開最慘烈的氣候變遷?各界眾說紛紜。而曼徹斯特大學的凱文.安德森屬於立場最強硬的一派。他說目前還有希望,但他對世人能否採取行動感到悲觀。「我們必須主動終結現有的化石燃料工業。」

倫敦政經學院的尼可拉斯.斯特恩則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他說,最近幾年的改變,是世人了解到綠色的經濟成長是長此以往的唯一選擇。  「我非常有信心我們能做到,但是改變必須徹底,」他說,「我們能否獲得政治、經濟上的理解和承諾以達成目標?我希望能夠。」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