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STRATION: SALINI PERERA

厭倦了大買特買嗎?你可以有其他選擇,從以物易物及修理縫補,到善用既有物品,都是減少消費的妙方。

莎拉.拉扎洛維奇曾是網站企畫,那時她習慣在上下班途中瀏覽商家櫥窗,只看不買。成為兩個小孩的媽之後, 她轉行當起自由插畫家,在家工作。2012年,當了幾年自由工作者後,她發現那些依據行銷演算法瞄準她需求的網頁成了自己最常瀏覽的東西。

她說:「我就好像掉進兔子洞一樣,上網瀏覽網路商店,一逛就是幾個小時。」她厭倦了這種浪費的消費方式以及虛擲光陰,下定決心一整年不買衣服。每次她看到想買的東西,就把它畫出來。「這樣做既可緩和購物的慾望,也是一種創意練習。」

為了讓自己消費時更加深思熟慮,拉扎洛維奇創造一套「需求的消費階層」(模仿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列出獲得某種東西各式各樣的方法,並依永續性的高低排列:使用既有的東西、借用、交換、買二手品、自製、購買。

無論是基於財務狀況改變,還是因為想過更加自給自足的生活, 有很多人努力或被迫減少消費。不過,這不見得是種損失,有很多方法可以讓這個轉型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以借代買

或許是出於必要,千禧世代是第一批積極接納節約共享科技的世代, 例如共乘計程車的應用軟體、方便交換家用品的網站等。這類科技的設計讓人更容易過簡約的生活,而老一輩也開始跟上潮流。

Bunz是最早出現的社羣市集之一,創立於2013年,原本是加拿大人艾米麗.比姿為多倫多居民成立的私人臉書羣組,目的是促進商品和服務的以物易物。例如,比姿可以貼出一則訊息說她有一台用不到的果汁機,並詢問站上是否有人願意拿室內盆栽或她「願望清單」上的其他物品來交換。

現在用戶超過二十萬的Bunz應用軟體執行長薩沙.莫伊塔赫迪指出,歸根結柢,Bunz的成長出於單純的必要性:「需要東西但現金不夠時,你如何拿自己用不着的物品去交換所需?」

如果找不到以物易物的對象,借用通常還是勝過購買。只要上網搜尋一下,就可找到租用各種東西的地方,從居家修繕工具到衝浪板, 應有盡有。

壞了就修

在這個只要點擊滑鼠,幾乎就能買到任何東西的時代,我們習慣東西一壞就買新品替換。不過,成長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世代可以證明, 過往並非如此。以前的人添購家電、服裝、電子產品等東西,雖然偶爾需要修理,但都假定它們可以用一輩子。

現在,有些負責任的消費者親手帶着自己的物品,加入新興的「維修咖啡館」運動。這個2009年由縫紉專家瑪婷.波斯瑪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發起的非營利組織,如今在全球一千五百多個地點開枝散葉。維修咖啡館由志願者經營,開課指導民眾如何修理各種東西,從脫了線的衣服下擺到故障的筆電都囊括在內。

職業雕塑家溫蒂.畢曉普表示:「你可以來這裏享用公平貿易的咖啡、茶和自製美食,同時認識新朋友。」2016年1月,畢曉普與退休公務員溫蒂.杜維爾一塊兒於澳洲成立北雪梨維修咖啡館。每個月的頭兩個星期日,他們在雪梨市萊恩科夫區的社區會館提供維修服務。畢曉普表示: 「我們修理故障的家用品、飾品、陶瓷、衣服,還有任何能縫補的東西、鞋子,也幫大家磨利工具和刀具。」

教師莎拉.米勒是這家維修咖啡館的義工,她補充說:「我們的縫紉維修站會收到各種不尋常的東西。 例如,一對夫婦最近帶了輛嬰兒車來,車上的繫帶被家裏的狗啃爛了。幸好我有一捆繫帶,還有從舊背包回收的扣環。身為修理匠,你得有點廢物利用的囤物癖。我用手工幫他們縫上繫帶後,一家人開開心心地離開了,而我們也幫垃圾場減少一件報廢品。」

對畢曉普來說,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不單是為了節儉,也是一種處事原則。「故障的東西當初也是耗費時間和資源製造出來的,如果直接扔掉,就浪費了資源。況且垃圾場已經飽和,扔掉只是增加垃圾場的負擔而已。

「維修咖啡館有助於修理技術的保存及傳承,讓大家盡可能在家自行修理東西。在不張揚的環境下做這件事,也促進了社區內的社交互動和友誼。」

如果府上附近找不到維修咖啡館,RepairCafe.org網站上提供如何自行設立一家維修咖啡館的詳細說明。

更少,但過得更好

改變消費方式是必要的,但從一開始便盡量不消費也很重要。莎莉. 弗勞爾是澳洲第一位接受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整理術」訓練的整理諮詢顧問,她指出:「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不懂得珍惜,使用時比較無感,也比較不會心懷感 恩。在個人層面上,擁有的實體物品越多,心理罣礙就越多。堆滿東西的房子很難讓人放鬆,也很難找到東西,甚至連住在裏面都有困難。清除無法讓我們開心的東西, 也同時淘汰了不再對我們有助益的想法、情感和關係。」

弗勞爾在她的網站home – sanctuary.com.au上分享整理技巧,她指出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審慎消費,而不是衝動購物。

她說:「不要因為一時衝動或看到折扣就買東西。零售店都是在爭奪你的血汗錢,購物念頭出現時可以暫緩做決定,先思考那東西是否適合你。」

弗勞爾建議在消費前先自問:這個東西可以為我的生活增添多少價值?這個東西的製造讓誰獲益、耗費什麼資源,是否存在更永續的替代品?為什麼要買它?是為了一時的心滿意足,或者真的是我會長長久久喜愛、使用、享受的東西?

  » 瀏覽相關內容:留,還是不留?  寢具整理術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