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古蹟學者的建築手繪圖 領略文化資產再生的無窮魅力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近年陸續修復周邊幾座古蹟,將古蹟修復再利用為博物館,如今由原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臺博館本館擴增到擁有五個館舍的規模。今(104)年適逢臺博館本館建築落成百週年,為了讓國人認識這群古蹟的歷史價值,該館特別邀請積極推動古蹟保存的學者李乾朗教授策劃「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自104年12月15日至105年2月21日於臺博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展出,期望透過他的研究觀點與建築手繪圖,讓民眾認識臺博館跨世紀的百年風華。
李乾朗教授的建築手繪圖,以臺博館系統的五個古蹟博物館為主角,包括原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臺博館本館、原為「勸業銀行舊廈」的土銀展示館 、原為「專賣局南門工場」的南門園區小白宮與紅樓展示館,以及位於北門尚在進行建築修復工程原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的鐵道部,展出的建築畫,力求聚焦於建築藝術與建築技術的完美平衡,讓觀者感受手繪藝術的能量與手作技術的力度,透過李教授的透視之眼與靈活手繪,帶領大家鉅細靡遺的觀察古蹟,同時打開更悠遠的視野。
策展人李乾朗教授表示,論建築價值,「臺博館本館」與「鐵道部」頗具藝術水準,南門園區的「小白宮」是利用原清代臺北府城牆石所建,深具歷史脈絡,「紅樓」則為產業設施遺構,而「土銀展示館」則代表現代建築運動異國風的設計,五座古蹟中只有臺博館本館一開始即為博物館設計,其餘的館舍皆為古蹟建築再利用改建而成,是一種順應世界潮流,將市區內大型的公共建物或工廠改裝為博物館或文化用途的建築。目前臺博館的館舍最早為1902年所建,最晚為1933年所建,這三十多年剛好是臺灣從清末農業、手工業時代邁向工商業時代,這些產業或工業遺產正為臺灣「現代性」的見證。從北門口走到南門外,欣賞這幾座建築的風采,閱覽百年臺灣歷史,建築物造型與功能之雄辯性遠勝過文字之記錄!
展覽的詮釋從解構的角度分析建築,透過精準的建築畫,以各種不同角度的建築繪圖來呈現建築之美,包括不同消點的透視圖(Perspective Drawing)、等角透視圖(Isometric Drawing)、剖面圖(Cutaway Perspective)、分解圖(Exploded View),甚至烏托邦想像的圖樣(Utopian Architecture),擴大參觀者的視野領域與想像空間。除了以圖像學來詮釋,展場同時輔以模型與照片重塑臺灣博物館古蹟群像,盼能對建築與設計新世代有所啟發,也讓親臨博物館的民眾從建築藝術的角度,深層了解臺灣彌足珍貴的建築資產。
臺博館南門園區位於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園區每日上午6時起開放至下午10時止,展示館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每週一休館。民眾如欲查詢展覽詳情,可上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或電洽(02)2397-3666查詢。
圖文提供:臺灣博物館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