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應該走在政治家前面 發出理性的聲音

放寬限制 造福兩岸學子
千呼萬喚之下,臺灣大學招收陸生的禁令終於解除,雖然踏出歷史性的一步,但首年實施的成效卻遠遠不如預期,原訂招收二千餘人僅來了不到千人,令許多引頸期盼的大學大失所望,各界對於招收陸生政策的質疑聲浪,也從最初「為何開放的名額這麼少?」轉向為「為何連這麼少的名額都無法招滿額?」
錄取陸生人數最多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表示,這是因為教育部對整個招生作業的細節拍板定案較晚,導致招生時間緊迫;而且招生訊息並未完全傳播出去,他就發現並非每個陸生都知道臺灣已開放陸生就學,首年來臺念書的陸生中,有不少是因父母本身在教育界工作,所以消息才較靈通。他希望教育部日後能及早公佈各校可招生的系所與名額,讓學校有充足時間做好招生準備。
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亦心有戚戚焉。他感嘆,首年時間較倉促,大陸都已完成入學分發工作,臺灣才要開始招生,很多陸生都已選好學校,根本來不及報名。
盼望放寬招收陸生的限制 以收成效
除了避免招生籌備工作急就章之外,放寬陸生來臺就學的限制也是學校對兩岸教育部的期盼與建議。交通大學國際長周世傑建議陸生名額可再增加,以交大為例,教育部一百學年度核定的陸生名額比例約占交大學生總數百分之一,他希望能在不影響臺灣學生教育權益前提下提升到百分之五,讓陸生招生達到一定之量,以收人才交流成效。
此外,他並希望教育部能放寬「三限六不」限制,像這次有不少陸生就因受限學歷採認區域、資格不符而無法如願來臺念書,建議教育部全面開放臺灣招收九八五工程學校的陸生,擴大招生彈性,不要只限沿海六省市的學生。逢甲大學教務長邱創乾則希望採認名單進一步放寬到二一一工程的大學,以使臺灣的私校更容易招到陸生。
不僅臺灣的大學希望放寬招收陸生政策,海峽對岸的大陸校長們對於臺灣只採認四十一所大陸大學學歷也頗有怨言,紛紛直言「沒道理」、「很遺憾」。
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就透露,曾有臺灣某大學與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接洽,希望能與該高中的學生接觸,爭取來臺升學的可能性,但得到的回應卻是:「你們的限制這麼多,優秀的學生怎麼可能過去?要不是選擇歐美,就一定是留在大陸,不會想要去臺灣!」
紀寶成直言,陸生在臺不能打工、不能領獎學金、不能留下來就業、沒有健保,則臺灣知名大學想在大陸找到好學生就不容易,「臺灣不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嗎?為什麼要搞這麼多的壁壘?」大陸對臺生早就取消限制,平等對待,臺灣當局也應該對等開放,「這方面大陸比臺灣先進不少,臺灣太『小兒科』了!」
拘泥法規 白白浪費同文同種的優勢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也說,大陸學歷早被全世界所承認,臺灣只承認四十一所對自己是很「虧」的,大陸每年有數十萬名高中生放棄高考,遠赴美、歐、日本、香港就讀,其中一部分人也想到臺灣,但「三限六不」影響陸生報考意願,臺灣當局如果沒看到這一點,就是把同文同種的優勢拱手讓給別人。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徐金梧也質疑,學校是公共資源,思想上應該解放,不應受單一政治影響,應具全球化的眼光與意識。十分關注臺灣高教發展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遺憾地說,臺灣的法規太多、保護主義盛行,對未來發展不是好事。
西北大學校長方光華認為,台灣採認大陸大學的名單至少應擴大到二一一工程的大學。紀寶成更建議,大陸學歷採認名單不僅應擴及二一一工程大學,包括省市的代表性大學也應納入,未來再一步步擴大到開放五百所都沒問題。徐金梧主張,包括採認校數與招生名額,都應該比現在更開放才對,尤其公立大學等好學校招收陸生,應該從本科開始培養,因為文化需要長時間接觸才能產生影響,諸如科學的方法論、觀念的形成、價值觀的養成與對學科的興趣,大多是在大學本科而非研究所階段塑型,所以臺灣應該取消公立大學只能招研究生、不能收本科生的限制。
增進了解 登陸推動招生宣傳刻不容緩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亦認為高等教育不應泛政治化。他說,大陸缺乏認識臺灣高教體系的管道,連帶也讓招生成效打折扣,很多陸生對臺灣技職教育的了解亦不足。
清雲科技大學錄取七名陸生,最後只有一人報到,校長李大偉亦分析,主要原因在於陸生對臺灣技職教育學制並不太了解,許多人誤解臺灣的科技大學如同大陸的專科。且根據清雲事後了解,錄取而未報到的陸生中,有些是到其他的科大就讀,他們似乎比較偏好校名為中國、中華或龍華等的科技大學。
賴鼎銘說,在目前政治考量下,大陸還不允許臺灣學校在當地舉行大學博覽會;而臺灣亦還未開放陸生來臺參加大學與研究所博覽會,若未來兩岸限制能更放寬,相信將有助於陸生就學更上軌道。
「希望政府未來可以整合資源、結合臺灣大學前往對岸舉辦高等教育展,而不是像現在只能由各校自己單打獨鬥。」逢甲大學教務長邱創乾語重心長表示,以逢甲來說,去年是到江蘇與上海等地招生,並在大陸姊妹校協助下成立辦公室,協助招生宣傳,但訊息不見得能完全擴及整個大陸,若教育部能幫忙整合各校資源,成效會比現在好很多。
談到未來招生宣傳與規劃,陳力俊指出,目前清大也在跟北京清華大學接洽,預計在北京清大成立「新竹新華招生辦事處」,作為大陸當地招生窗口;並將安排清大教授前往大陸演說、介紹研究成果,邀請九八五工程的重點大學學生參加,讓陸生更認識清華的學術發展。
而淡江則是積極強化與大陸當地學校交流,戴萬欽說,目前淡江已為復旦、北大、北京清華等校陸生舉辦臺灣社會文化體驗營,今年暑假還計畫邀請大陸高中生來臺灣參加社會文化體驗營,讓他們有機會更了解臺灣學習環境。
吸引優秀學生 兩岸亟待建立溝通橋梁
對於臺灣的大學如何打入大陸的高中生,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吳堅坦言,大陸高中生普遍對臺灣的大學不了解,雖然偶有零星的學生向學校詢問臺灣招生一事,但在時間匆忙且申請渠道不清楚下,學校只能請學生自己上網查,很難做相應的介紹。
他建議臺灣的大學對大陸採取重點區域的宣傳工作,也可透過高中宣傳,該校很歡迎臺灣與海外的大學前往,希望學生找到更合適的升學目標。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施平也指出,我見即我信,臺灣的大學若能到大陸設點、辦說明會,面對面回答學生問題,遠比刊登廣告更為有效。
江蘇省海安高中校長呂建則提醒,招生問題好解決,更重要的是就業問題,若學生畢業後能有好的去處,優秀生源就會尋你而來。吳堅亦強調,絕大多數大陸高中生的升學選擇會與事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畢業後的就業考量比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更重要,學生想知道「我的未來在哪裏」,經過專業的培養和學習後,將來的發展空間何在。但目前臺灣不同意陸生畢業後留下來就業,無疑影響到陸生來臺就讀的意願。
為了排除兩岸文教交流的障礙,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主張兩岸高等教育應建立制度化的定期協商機制,他並拋出設立「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基金」的構想,透過向兩岸熱心高等教育的團體與個人募集資金,交由兩岸大學校長共同管理,開展各式各樣的合作,讓兩岸學生共同受益,技術性問題則是可以解決的。
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也建議兩岸的學者走在政治家前面,共組實地考察團,針對兩岸的經貿、文化、環保等議題,共同找出解決的辦法,甚至對於核心課程能否相通以及文字互異等問題進行研究,讓政治家聽到學術界更多理性的聲音,兩岸的下一代能在更多的理解下共同發展,過得比這一代更好。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