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高等教育的競爭態勢也逐步邁向國際化,各國學府為了在百家爭鳴的大學中脫穎而出,紛紛力求創新與突破,一直努力朝打造東亞高教重鎮之路邁進的台灣也不例外,為在世界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各大學近年積極透過教學創新、產學合作、推行三創教育等各種策略來提升辦學競爭力,不只要吸引本地學生前往就讀,更要努力獲得國際學生的青睞,打造高教多元優勢。
其中,國際化教育更成為台灣這幾年的推動重點。隨著時代的前進,台灣高教國際化的面向也和往年不同,相較於過去各大學將重點放在歐洲、美國等地區大學的跨國交流,這幾年則進一步將腳步邁向東南亞等國,為國際化開展出更為多元豐富的面貌。尤其在台灣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新政府更積極推動南向政策,使這股風潮連帶也吹到許多大學校園內。像是前陣子高教龍頭台灣大學就首度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及虎尾科技大學等校共同攜手推動高教南向,前往馬來西亞舉辦招生講座,希望招收更多優秀的東南亞學生前往台灣就讀。
提升跨國移動力  打造優秀國際人才
事實上,無論是西進,還是東向,整體來看,這都屬於「國際化教育」的一環,對於想要前往台灣求學的香港、澳門學生,或是其他地區的學生來說,只有加分作用,沒有減分。對此,中國醫藥大學國際事務長楊良友也有同感,他以中國醫藥大學為例,中醫大創校以來,不只透過積極推動研究與實務等多元導向,更結合國際合作與交流來打造國際化優質醫學教育,培養畢業生成為職場中無法被取代的優秀人才。
他表示,未來的年輕學子不僅要與自己國內的畢業生競爭,更要與來自各國的人才一較高下,工作地點也不再只局限本土,而是要放眼海外、縱觀天下,因此透過多面向的國際化教育策略,不僅有助於強化與各國學生的互動與了解,更能藉此提升跨國移動力。
而不只各大學積極邁開南向步伐,台灣教育當局也全面總動員。台灣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宣布,教育部今年將投入新台幣十億元來推動「教育新南向」政策,其中七億多元將用於招覽東南亞人才,其他經費則協助各校師生前往新南向國家進行教育交流,發展更進一步的合作計畫,為國際化教育挹注新能量。
育部除將從學校交流、師生互動、人才培育、數位學習等多元面向著手推動南向外,也計畫鬆綁台灣到東南亞設立分校的規定 ,並將台灣優質辦學經驗輸出至東南亞,幫助當地學校與學生。陳良基期盼能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以每年成長百分之二十的目標,將目前在台灣就讀的兩萬八千名東南亞學生逐年提升至五萬八千人的教育願景,藉此擴大台灣的國際交流面向與提升國際學生就讀人數。

培養台商可用之才  促進產業接軌
此外,教育部還希望透過新南向政策培養更多台灣學生與國際學生成為台商的「可用之才」,為東南亞企業增添「生力軍」。根據統計,光是越南當地的台商總數就多達五、六千家以上,各企業需要的人才更是數以萬計,若能順利打通新南向的任督二脈,就能進一步推動人才國際流動,幫助產業學人力接軌,縮短學用落差。

對此,長年關注教育發展、曾擔任中華大學校長、現任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的劉維琪也樂見教育新南向的推動,認為這是值得鼓勵的政策。尤其東協十國正處於快速發展中的潛力地區,透過新南向不單有助於擴大國際化教育的交流面向,也能降低少子化趨勢帶來的招生衝擊,並讓高等教育培育的畢業生為東南亞台商所用,可說是一舉多得的「多贏策略」。
另外,劉維琪也認為,除了招收來自東南亞的大學生外,各大學也應該要加強對東南亞研究生的招生力道。他表示,東南亞具有人口數量上的優勢,當總人口數眾多時,也有機會出現較多的優質學生,若台灣高等教育能善用東南亞的人口優勢,就能從中發掘素質良好的研究生前來就讀,藉此強化台灣的學術研究能量,成為推動高等教育更上層樓的動力之一。

對此,朝陽科技大學國際長余文德也表示,以朝陽科大為例,其實南向腳步走得相當早,早在教育當局推動南向政策前,就已先前往東南亞地區進行招生,國際學生人數更是逐年增加中。未來校方除了將持續招收東南亞學生外,也會加強本身的學術研究能量,朝陽計畫成立百人以上的學術研究團隊,招募來自印度及海外等重量級國際學者、院士以及年輕研究人員,希望透過質量兼具的創新研究成果,帶動朝陽提升國際學術聲譽,成為全球百大新興學府。

打造教育夥伴關係   團結力量大
同樣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的世新大學亦在幾年前就已在教育新南向積極佈局,交流成果相當豐碩。世新大學公共事務長葉一璋表示,世新在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度等地,共締結十一所姊妹校,像是菲律賓大學蒂利曼分校;馬來西亞大同韓新傳播學院、新紀元學院、韓江學院;河內國家大學暨人文社科大學;德里印度國家法律大學及札普爾印度國家法律大學等,從2006年起,更結合傳播相關領域的優勢,發展出以越文、泰文及印尼文為發行語言的四方報,在長年深耕下,不僅擁有廣大東南亞新住民與移工讀者群,更讓世新這塊招牌在東南亞華裔民眾與學生心中,具備良好的品牌認同度。

不過,他亦談到,教育當局為了讓現階段新南向政策可以順利推動,勢必會祭出眾多教育政策誘因,像是補助學校前往東協及南亞拓點、開辦高階人才專班,以及補助學生到東協及印度台商企業實習等。儘管政府立意良好,但這些政策誘因亦可能導致台灣各大學為了獲得有限的教育資源而相互競爭,因而無法讓各校辦學優勢相輔相成,甚至還可能影響各校過去辛苦在東南亞打下的教育根基。為此,他也建議教育當局在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建立人才培育、學術合作等各種機制之前,應該先幫助台灣各大學建立一個多元、多面向的「高等教育夥伴」關係,才能避免各校在推動國際化教育時單打獨鬥 ,有效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合作,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整合成效。

心動不如行動 — 馬上註冊!